top of page

展出经历:Millbank 与 Tate 的观看变化

screened at the Tech, Tea and Exchange Open Studio,

Tate Modern, May 2025

在Millbank Tower的群展中,我原本想用桌子承载装置结构,但现场布展时发现桌子长度不足,于是我即兴使用了一条倒置的展架。它意外地构成了一个"棺材"形状,刚好满足投影仪的距离要求。这种"临时拼装"的现场性,反而更贴合作品的语境。

 

观众的反馈也给了我惊喜。有导师提到"像一只机械手臂"的金属支架,也有观众说它"太诡异,不敢看"。这些都让我感觉:作品真的"运作"起来了,它在发出信号,也在制造偏差。 后来,《Who's There?》被选入Tate Modern的Tech, Tea & Exchange Showcase,在一个小型展示区用电视+耳机形式播放。这种展示方式的转变迫使我重新思考作品的边界:当观看姿态发生变化,内容是否还是同一件作品?

 

在Millbank,观众需要做出一个决定——是否愿意放低身体,蹲下来看。这个微小的阻碍很关键,它制造了一种临界状态:你得先调整自己,才能进入作品。而在Tate,这层筛选消失了。人们站着,像平常一样面对屏幕,戴上耳机,作品变成了一段可以直接消费的影像。 我注意到观众的停留时间明显不同。在Millbank,人们一旦决定蹲下,往往会看完整段视频;而在Tate,很多人只是浏览几秒就离开。这种差异让我意识到,身体姿势不只是形式问题,它直接影响了观看的质量与深度。蹲下的动作像是一个小小的仪式,一旦你做出这个动作,某种观看契约就建立了。

 

这种转译让我意识到,观看方式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,甚至可能是最核心的部分。从"蹲下进入"变成"站着浏览",不是简单的媒介转移,而是作品本身结构的一次解构。失去了那个需要身体配合的门槛,《Who's There?》就失去了一半的自己。

 

这种展示形式的对比也让我重新审视装置艺术的本质:它不是影像的容器,而是经验的构造者。在不同的展示环境中,同一段视频可以成为完全不同的作品,不是因为内容变了,而是因为抵达内容的路径变了。

DSCF6827.jpg

covered at the MA Fine Art: Drawing pop-up group exhibition at Millbank Tower,

March 2025

DSCF6584.JPG

screened at the Tech, Tea and Exchange Open Studio,

Tate Modern, May 2025

fa9d9eb5ad7ba04832fde4603d5c9303.jpg

covered at the MA Fine Art: Drawing pop-up group exhibition at Millbank Tower,

March 2025

鲁德菲西©️原创插画设计线上店
RudeFish 在线工作室

© 2023 by Name of Site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